2024年12月3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六期讲座在马克思主义学院310会议室举办,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习胜教授应邀来到学院作专题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立教授、党总支书记褚建勋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魏荣教授出席,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讲座由刘立主持。
讲座主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选题、资源与方法展开,旨在帮助青年学者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王习胜指出,学术研究是人类用学术规范表达智慧成果的接力赛,在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中,新颖性和独特性是重要的权衡指标。王习胜教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案例和深刻的理论剖析,从选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写作方法三个方面讲述学术研究的成功之道。
王习胜强调,在选题方面,如何找到独特的视角,是每一位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他提出“急就章”和“根据地”两个说法,所谓“急就章”,即有前瞻性地关注到特定的时间节点、事件节点或概念提出节点等主题,并从学理和学科上对该话题进行支撑和阐述。例如有关主题阐述正本清源的理论问题、直面困惑的实践问题、用理论观照现实问题等。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及时产出成果,还能与当下的学术热点对接。同时他也强调,学术研究不能仅仅是追随热点,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才是长久之计。建立学术根据地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深耕,研究者要从基础的文献综述入手,深入挖掘某一领域的问题,逐步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不断的写作和反思,才能在某一学术领域内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王习胜指出,学术研究的成功离不开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者不仅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经典文献,还要通过不同视角的切入,发现资源的新价值。他以“老树开新花”和“发现新大陆”两个比喻来解释如何挖掘学术资源。“老树开新花”意味着利用传统的经典材料,但要结合当下的研究视角,重新梳理和解读。“发现新大陆”则强调视角的创新,学术研究中的突破,往往来源于对已有问题的全新理解,从不同的学科背景或政策文件出发,也许能够发现一些被忽视的角度,为自己的研究增添新的亮点。
王习胜围绕学术研究中的方法问题,指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要注意核心概念在多层面、多维度的充分展开,文章的构建则必须具备严谨的逻辑链条、清晰的框架思路、扎实的理论支撑,避免“感觉型写作”。他结合自身多年学术写作和审稿工作经验,就具体文章案例,从内容凝练、标题设计、写作思维等方面作经验介绍。
王习胜在讲座尾声总结概括了自身的学术研究经验,着重强调学术创新和长久积累相辅相成,希望青年学者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不断深耕某一领域,并形成自我追问的思维方式,保持学术的敏感性和创新性,还要学会跨学科研究这一提升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