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数智赋能·协同创新,我院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集体备课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部署,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52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为纽带,联合举办跨校集体备课会。两校教师以“数智赋能·协同创新”为主线,围绕教研经验互鉴、数字技术赋能、跨校机制共建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探索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路径。

会上,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海宝教授和金文教授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金文教授回顾了教研室建设的历程,分享了以学术研究支撑教学创新、以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改革、以实践导向深化教学内涵的课程建设经验,提议双方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联合教研、师资互访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武海宝教授分享了一流课程申报经验,并提出推动集体备课会提质增效的创新思路:一是备教材要“顶天立地”,既要吃透教材的理论主线,又要吸纳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二是备学生要“分层分类”,回应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偏好有侧重地开发特色案例库;三是备教法要“守正创新”,推广“问题导向+经典阅读+专题深掘教学模式;四是备资源要“共建共享”,灵活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资源

在专题研讨环节,双方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展开探讨我院王冬青老师系统介绍了“三维解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历史溯源”厘清理论发展脉络,以“理论解构”阐释核心概念逻辑,借“实践观照”分析现实问题,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并精心展示“科”字案例教学的创新应用。武海宝教授就“毛概”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讲授问题,提出以学术研究支撑教学创新,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通过“文本细读—逻辑解构—现实观照”三环节,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确保课程的理论深度与学术高度。我院王韵婷老师对金文教授倡导的多维评价体系表示赞同,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改革实践为例,阐述通过评价体系的创新设计,推动考核从“知识记忆”向“素养生成”转变。

会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秋怡老师带领我院教师一行参观校史馆,了解南大马院在学科发展、社会服务中的深厚积淀。吴秋怡指出,校史馆不仅是历史陈列馆,更是思政教育的现场课堂,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独特价值。

参观过程中,院教师展开深入交流。江可可老师认为,校史中的科学家手稿、学术档案、社会实践记录,本身就是生动的思政教材。南大马院将校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实践极具示范意义,既能展现学术传承,又能诠释科学家精神。南大马院“诚朴雄伟”的治学传统也给陈海超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南京大学“学术报国”的优良传统与中国科大“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共融共通,正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需要赓续的红色基因。

这场备课会不仅是一次跨校教研经验的交流互鉴,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构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虎旭昕表示,将吸取南大马院打造学术型思政课的先进经验,期待未来两院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课题共研、师资互访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创新协同育人路径,打造跨校际思政实践共同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