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有意思更有意义,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在故居开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李鸿章故居开展实践教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深走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课程的师生于2025925日赴李鸿章故居开展了一堂鲜活的思政课,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现场参观—专家讲授—自由探究”的立体学习模式帮助学生了解晚清社会变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前进性、必然性。

图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于李鸿章故居门前合影

一、利用“活教材”,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大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教学中利用好红色场馆、纪念馆、博物馆等资源,精准选取教学素材编制成“活教材”,有助于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作用。

带着问题学,以问引路,学有方向。“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淮系集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有哪些?”去往李鸿章故居前,同学们的思绪已经提前到达,一系列问题清单转化为专家讲授环节的聚焦点,犹如一份生动的“活教材”目录,为此次实践教学标注下了鲜明的问题导向。

走到实地看,以观促学,行有所得。抵达李鸿章故居后,讲解员夏丽娟老师先后带领同学们参观了《近代洋务自强之路——晚清重臣李鸿章》、《李鸿章墨宝展》、《淮军与近代国防》与《李鸿章与招商局》等展览,同学们在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面前驻足凝视。伴随着讲解员引经据典、析事明理的精彩讲解,曾停留于书本文字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跃出纸面变得可感可触,同学们再通过故居现场的实物展品完善认知细节,方在实景中感知历史脉动,又于细微处窥见历史洪流。

图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正聚精会神听讲解

二、巧用“小切口”,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的主动性

 “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这是李鸿章为自己所写下的结语,其一生也可谓是半部晚清史的写照。他既囿于传统,又有“力破陈见,以求实际”的开拓精神,正是解读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把钥匙。

在专家讲授环节中,师生们齐坐一桌以对话的方式开起了座谈会,授课教师钱斌教授以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为“小切口”,鼓励学生不再限制于脸谱化的评价,而是主动在探讨环节提出“是否可以将李鸿章在外交方面的作为看成是时代裹挟下的被动之举?”“李鸿章所兴办的洋务企业中是如何考虑地域布局的?”“对淮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而壮大的史实如何评价?”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面对这些思考,讲解员夏丽娟老师并未止于史实陈述,而是首先指出其作为封建官僚所具有的阶级与时代局限性,进而引导同学全面看待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推动近代外交、工业、军队、教育等方面的客观作用;授课教师钱斌教授则用形象的“抄作业”“签字的手”等深入浅出的比喻让同学们了解“中体西用”的实质和李鸿章在晚清政局中的定位,使同学们在具体问题的探讨中将“小切口”印照至“大时代”,理解洋务派维新派等社会力量未能探索到国家出路、逃不出时代悲剧的必然性。这一讲解过程,正是一节教会学生从唯物史观出发,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具体、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功过是非并从中获得个人乃至时代启发的思政课。

图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学正在踊跃提问

三、善用“大师资”,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

此次实践教学整合高校与陈列馆的多元主体和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大师资”。讲解员夏丽娟老师从一件件历史文物的讲解开始,进至晚清格局的演变,授课老师钱斌教授则自然过渡至中国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正是这种实景化、立体化的协同讲授,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精微”与“广大”的辩证中学会构建贯通古今的大历史观。

授课结束时,仍有同学意犹未尽,或驻足细览,或围绕老师,就李鸿章所构建的淮系集团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继续追问,热烈的探讨从课前延伸至了课后,一堂思政课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在实践教学后的问卷调查中,同学们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历史演进的连续性和中国进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必然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大家表示:“这样的思政课内容丰富形式还新颖,一下午的课程一点儿不嫌长,有意思又有意义,希望以后能多多开展。”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成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通过“活教材”“小切口”“大师资”的有机融合,让历史“活”起来,让思想“立”起来,促进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