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拥抱科技浪潮、践行科技报国使命,10月22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团总支联合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团委,立足学科优势,共同举办智启未来“人工智能+”圆桌对话会。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钟志诚教授、冯文杰特任教授受邀做主题分享,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褚建勋教授,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党总支常务副书记阳思老师,新华社安徽分社对外新闻采访部副主任何曦悦老师受邀出席并参与对话交流。

褚建勋教授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人工智能是当今最热门、最具前景,也将引领未来的新兴领域,也是我们当下学术研究的重点。他希望同学们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学习、事业和未来生活,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钟志诚教授以“AI for Science”为主题,从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角度,深入讲解了当下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用语的通俗解释,阐述了AI在解决科学问题方面的巨大潜力。他强调我们要重视AI的发展,把握这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冯文杰特任教授以“AI+Any:你所想要到的”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强调AI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桥梁,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其既是革命的工具,也是工具的革命。他深入分析了当下AI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变革与所面临的挑战,为同学们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开拓了全新视野。

圆桌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人工智能+”的技术动态、社会影响、青年成长等展开深入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团总支书记应验老师主持圆桌会议。褚建勋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文理科生都需与AI结合,当下同学们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善用AI思维思考,敏锐把握AI时代。钟志诚表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AI的自主研发、自主制造也有着强烈需求,而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与科研人员的努力一定能够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有效发展。冯文杰则从中美之间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与差距入手,强调了发展人工智能的必要性。阳思认为,AI+实践在培养学生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使得同学们能够充分接触企业与实践平台,实时掌握前沿发展动态。何曦悦从新闻从业者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特有的思考方式是AI无法替代的,要积极拥抱AI技术,同时保持清醒认识,做不被AI替代的人。最后就青年成长方面的问题,在场嘉宾勉励同学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建立自身相对优势,警惕AI可能带来的思维惰性。

会议最后,阳思做总结讲话,她指出,科技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同学们要培养交叉学科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引,提高自身辩证思维能力,将自身努力融入国家社会建设中,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团总支、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团委)